“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果。调研发现,当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凸显,其原因依然是产学研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常委、河北省委主委,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王刚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调整高校绩效评价体系 突破产学研创新瓶颈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表达了上述观点。 《建议》指出,虽然当前国内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逐步意识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同时越来越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政府也搭建了多种多样的项目、技术、资本、人才对接平台。但产学研的模式从政策、观念、企业或高校主体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其中,高校对产学研的定位、对产学研相关的横向课题的立项、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还欠缺协调和统一的现象不可忽视。 《建议》认为,现有绩效评价体系对产学研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我国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主要围绕在学校排名和学科建设上,把产学研用摆在次要地位。从高校、科研院所的角度,参与项目更看重的是项目完成后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与质量,以及项目对职称评审所发挥的作用,而真正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体系中未能切实反映。 其次,在高校中,横向课题(横向课题是指从企业、社会机构等处获得的课题)在评价方面的分量,轻于纵向课题(纵向课题是指从政府部门、政府背景的基金等处获得的课题)。由于横向科研经费评审过程的系统规范性稍有欠缺,横向科研成果转化周期较长,导致在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职称评定体系中横向课题经费的占比不明显。 此外,考核体系中横向科研经费占比不明显,将对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导致大部分青年教师对校企合作持消极态度。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职称评定及晋级考核的都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较少考核产学研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王刚在《建议》中强调,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高校及其评价机制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对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转变能够积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从实质上促进产学研创新的飞跃发展。 对此,王刚建议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把高校培养人才、发现科学、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落实到教师身上,规范横向项目的评审过程,完善项目生成及横纵向项目转换机制,引导教师转变观念,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