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 申纪兰 央广网北京3月9日消息(记者郭静 李楠)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本届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中,有一位代表非常特别,她就是唯一连任12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今天,特别节目《我们的两会》对话申纪兰:要不是男女平等,我家里代表都当不上。 “每天都能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我每天听新闻,中央领导和播音员我都认得。”88岁的申纪兰是个“广播迷”。她没什么架子,不像传说中那样躲避记者,一见面就很亲热地把我们往她的房间领。 申纪兰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一恍眼已经63年了。回忆起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情景,申纪兰说:“我还记得住到东四的一个小旅馆,山西代表还装不下,很小一个旅馆。有个司机是山东人,拉我们山西团。” 1954年,申纪兰25岁,她是全国劳模,一年前名字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而这人生传奇的开始,得益于一个朴素的决定。 当年,申纪兰带领村里25位妇女走出去,和男人一样去干活。“在那之前,规定两个女的顶一个男的,因为说妇女没技术。我说你不能这么看待问题,不公平,我也是个人你也是个人。” 在申纪兰的倡议下,山西长治平顺县西沟村,一场男人和女人的比赛开始了。 “我们没输,妇女干完了技术也不低,也没落到男人后面。这点连男人都说话了,哎呀,这个可得跟记上工分了,记了不是挣工了,这个就得给你们记上”,申纪兰回忆说,“真正使男女得到了平等,自己也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要不是来了,连家里代表也当不上。因为当时只有男的才能代表。” 1954年,申纪兰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个原本连家里的代表都当不上的普通农村妇女,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想参加一次会议,见见毛主席”。 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申纪兰是骑着毛驴离开西沟村的。她回忆说:“我们这儿没路,4天才能到北京。从平顺县出来,7个小时才能到长治,羊肠小道,不要说汽车了,连自行车都没有。到长治倒汽车到太谷,到太谷还得倒车才能到太原,太原再倒车才能来到北京。” 就是在这第一次人大会上,申纪兰和1200多名代表一起,举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第九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听到这条规定时,申纪兰说自己“当时很激动”。“一通过《宪法》,大家都高兴,高呼‘共产党万岁’,北京街上也游行,敲锣打鼓地庆祝,都非常激动。《宪法》有规定了,国家有了法就好办了。” 申纪兰没念过书,是在扫盲班里识的字。她常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对党是有真感情。申纪兰说,自己那时候不敢说话。问一句也说不上一句,后来还能说两句。后来之所以敢说,一是因为开会多了,二是因为有党的培养,三是因为有群众支持,腰杆儿硬气。 申纪兰说:“我每次总要提几条合理化建议。群众就等着我,问我,你去了反映什么问题,反映农民问题。现在说了一遍还要说一遍。这次提了没能完成,下次还要提,我们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不是代表个人。” 和那个年代的老人一样,她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和老人聊天,说着说着,她就会进行今昔对比——这在她,是一种最自然的观察视角,也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朴素情感。 至今,申纪兰仍清晰地记得周恩来总理请她到家里吃饭的事情。“1958年那会儿,周总理请我到中南海紫光阁,开了三个小时会。他问我种了多少树,我说3000亩。三千多多少?我汗都出来了,担心说差了。总理问特别细,要具体数字,现在25000亩全部种好了。我们是山区,小流域治理绿化荒山,现在树都长大了。” 申纪兰告诉记者,他们做过规划,山上村边核桃沟,河边两岸种杨柳,梯田发展苹果树,西沟发展农林牧。整个西沟村种满了树,大变样,也帮助群众解决了吃饭问题。 申纪兰现在在两会上参与提交的议案,大多数还是和家乡脱贫致富有关。有人粗略算过,这些年申纪兰提交的议案数目加起来,起码有上百个。对此,申纪兰说:“每年要提几条,代表山西,代表市里,代表县里,代表村里。” 今年,申纪兰带了两条建议来参会,仍然是有关山区脱贫致富的。“山区要脱贫致富,还是要把路和交通修好。”申纪兰告诉记者。 |